走入歷史的足跡05「台南府城-大南門」

臺灣府城大南門,又稱寧南門,建於1725年,是清朝臺灣府城的14座城門之一,位於今臺灣臺南市中西區,被列為三級古蹟。

清康熙以前,台灣府並未築城。當時清廷害怕築城若是被反清的勢力所佔,將成為禍害,因此一直未答應築城。雍正元年(1723),才開始以木柵圍城。當時大南門位於孔廟前,是帶有樓台的木柵門。乾隆53年(1788),林爽文事件後,城垣由木柵改為三合土, 大南門亦在此時改建為今日的重簷歇山形式。大南門乃清代由府城通往鳳山縣 (今高雄、鳳山一帶)的要道,防務重要。道光16年(1836),於城門外增建半月形的「甕城」,並安砲六門,遠比其他城門來得多。日治時期,因為市區改建而拆城垣,於1935年,日本人為舉辦台灣博覽會而「整建大南門,將附近闢為「綠園」。到了民國52年,城樓毀於颱風,民國66年,台南市政府重建新城樓,將附近開闢為公園,成為現在的樣子。

這次應台灣藝術家合奏團長呂景民老師的邀請一起會勘計畫中的演出場地,深深體會到走在歷史中的感覺,希望可以創作出人和歷史、音樂結合一體的作品。

古城大南門


又叫寧南門 

城下古砲鎮守

介紹碑文

有可能成為下部作品古城穿梭的時空之門

很適合開音樂會的場地

從城牆上看演出的場地

也許可以在城牆上安排合唱團或小號手